新闻网讯 连绵的阴雨挡不住华中大学子学习的热情。2月18日,华中大校园响起新年的上课铃声,迎来新学期第一天。请随着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探访教学一线,听听教师、学子的心里话,见证大家开启追梦的新征程,感受“学在华中大”的浓郁氛围。
把物理课上出《流浪地球》的大片既视感
“张老师的授课真是让我很意外,感觉就像在看《流浪地球》这部大片,也让我对新一年的物理学习充满了信心。”第一堂“大学物理”课后,2018级光电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李健垚颇为兴奋地说道。
7点31分,A109教室的入座率就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任课老师张洁已经做好课前准备。“平时我们上课都这样,习惯早一些到。而且这是新一年新课程的第一堂课,早点到感觉踏实些。”但让李健垚有些意外的是:“没想到张老师到得比我们还早。”
更让李健垚和同学们感到意外的是,课程中,张洁以其精美动感的ppt设计、高端大气的视频演示、贴近实际的事例说明、娓娓道来的理论讲述,把印象中充满生硬概念的的物理课上出了《流浪地球》的大片既视感。“课前我们认为这个课就是讲基本概念,应该比较枯燥,没想到张老师讲得这样生动有趣,很有吸引力,真是有些惊喜。”
专业很酷 学起来很“熬人”
飞机、火箭、卫星,说起“飞行器”,人们的脑海里出现的往往都是以上这些高大上的高科技产品。航天航空学院的飞行器班似乎也因此看起来比其他专业酷了点。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要学习飞机、航天器和卫星等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飞行器控制、制导与导航理论与技术等,力争成为具有坚实的航空航天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动力学”是飞行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熬人”的课,开讲伊始就充满了向量、矢量、张量等枯燥无味的词汇,还有着大量的方程式和数字、字母。在D205教室,主讲人何锃教授的PPT没有那么多吸引人的“调料”,严谨的推导和耐心细致的讲述是课堂的主基调。“要认真听,不然以后就不明白。”头发花白的他在书写板书间隙总是忍不住谆谆教导:“每一门课都要上好,大学期间如果能把所有的课都学好,那就不得了。”
看似枯燥的专业学习却是实现美丽梦想的必由之路。此刻,未来的航空人在矩阵、方程中慢慢成长……
学习社会学 透过现象看本质
S307教室中,社会学院教师吴帆正在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为公管学院2017级本科生讲解“社会学概论”。
“过去有不少声音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事实上大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各个不同时代的说法就会发现,原来‘垮掉’的不光是80后,70后、90后,甚至00后,哪一代没有被戴上过‘垮掉’的帽子?”吴帆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难题,学习社会学就是要让大家摒弃各种社会偏见,透过现象,学会用社会学的方式思考、看待现实问题。他认为,作为大文科类的学生,都应该对社会学有所了解。
“‘社会学概论’是学校开设的文科平台课之一,希望通过我的课堂加深大家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认知、分析能力,懂一点社会学,无疑会让大家受益良多。”吴帆说。
专题授课效果佳
S109教室,计算机学院2018级本科生开学第一课“中国近代史纲要”在班长的点名中开始,偌大的教室连最后一排都坐得满满当当。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秀实老师的开场白瞬间点燃课堂,拉近同学和他的距离。他说,他的第一课不会从常规的导言入手,而以独立的专题教学形式授课,去帮助大家解析历史背后的政治核心原因。课堂上的杨秀实情绪高昂,举手投足间自带特效,教室里笑声不断。
学生王俪晔说:“和自己想象中只是讲授考点的历史课不一样,不是单一从历史发展节点横向来讲课,而是将历史背景、文学信息、政治氛围等纵向结合起来,立体呈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政治属性。”王哲凯则期待老师授课中能够将理论知识点与课本结合起来,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掌握考点。
从“作用不大”到“很有用”
N202教室,物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又迎来了这门让大家有些“纠结”的“模拟电子技术”。当听了任课老师邓天平的介绍后,你就会明白这门课为什么会让大家“纠结”。
“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离不开电路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从学习电路的基本原理开始。”然而,“电路原理”在其他学院就是一门64学时的课程,邓天平计划只用8个学时来向大家讲解其中与“模拟电子技术”密不可分的知识。
从手机微助教、课程QQ群,到推荐相关的慕课,邓天平为学生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过去物理学院有学生反映这门课作用不大。但如今,大家都认为这门课很有用。”邓天平希望学生通过“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奔跑, 向着明日的卓越医生
“何谓卓越?”2月17日晚上7时,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在开学第一课向学生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以裘法祖院士的“做学问要不知足”的追求,以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教授“以身试药”“敢为医先”的勇气,以他20年如一日的研究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诠释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服务临床需求”的医学之道,争做“卓尔不群,出类拔萃”的明日卓越医生。
“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一样,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我们只有立足临床研究中国患者的疾病谱,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患者的解决方案。”胡豫说。他殷切冀望青年医学生,目标远大,努力奔跑,做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卓越“医生”。
开课前五分钟
一起回忆老一辈大医们的爱国奋斗故事,用一部浓缩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道出21世纪的中国好医生要有“一个责任,一个创新、四个原则”……开课前五分钟,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没有讲专业知识,而是给第二临床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讲起了往事。
这是首堂医路思政“健康中国”课。结合如何学好内科学,汪道文勉励青年学子们要成为称职的医师、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医师,成为作出世界贡献的中国医学科学家。
在高校率先开设“健康中国”课,希望把医学生培养成未来的“中国好医生”,第二临床学院的“医路思政课”糅合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利用开课前5分钟,将医生职业素养、医德故事讲述、华中大精神及同济精神教育、建国70年来本学科的飞速发展等主题融入到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当天共开设了51堂临床理论课,334名医学生在课前五分钟一起聆听了别样的临床医学专业课。
坚持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在医学院一号楼6中教室,基础医学院冯作化教授给2017级药学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们讲授了第一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他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发展演变、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开始,讲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与功能,将同学们已学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并不时与实际研究结合,拓展加深印象,使理论知识更通俗易懂,还针对教学内容和选用教材中的表达上的差别进行了特别说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对生物大分子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代谢、遗传有进一步的了解。
医学课也能成为“火爆课”
2月18日早上8:00,同济医学院二号楼七大教室,临床医学、法医学专业2017级学生《医学免疫学》课堂,王晶老师把《劝学诗》送给新学期的同学,她希望同学们珍惜韶华,在最好的年纪做做最美的健康中国追梦人。2017级法医学专业陈岚卿说非常喜欢王晶老师的医学免疫学课,互动多氛围好,希望所有的课堂都能这么活跃,希望医学课也能成为“火爆课”。
“阿笠博士”来自意大利
尽管初春的寒意骤然来袭,西五楼306教室依旧保持着元气满满,来自意大利的Enrico Pandeli教授为18级的同学们讲授着地热能的高阶课程。
小小的个子充斥着幽默与热情,“阿笠博士”的形象再次回到课堂,满满的笑意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穿梭于讲台与投影屏幕之间,力求讲解清晰透彻。Pandeli教授正在为同学们讲述物质的相态转化与热量存储。教室里保持着安静,课堂秩序井然,同学们认真的聆听着Pandeli教授的课程,不时地被教授的幽默所逗趣,也被教授细致的教学方式所吸引。
打好基础从今天做起
西十二N502,电气学子们迎来了这学期第一门课程—《信号与系统》,这门课所用到的教材也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本全英文教材。陈宇副教授早早地来到教室,为新学期第一课做好准备。上课之前,他认真询问在座学生是否备好课本、对这门新课有什么想法,打算根据大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今后的教学。
《信号与系统基础》这本教材上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和各种公式,不少同学都感觉到如临大敌。陈宇劝勉大家多看英文教材、做英文题目,为将来更深入地科研工作打好基础。陈宇告诉大家,他的授课方式“英文板书,中文讲课;板书讲授、PPT举例”就是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接触英文专业名称的机会。
用树形图向同学们反映信号与系统课程在本科学习中的地位—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了电气学院AB类的划分标准,提醒学生们在大二下学期的学习中找到个人兴趣所在,提早为未来学术方向做好规划,陈宇再三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努力用各种方法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更易理解,希望以此带领同学们进入专业的大门。
寒假期间也不忘备赛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罗永康教授正在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成果展览比赛的海报作品,他一丝不苟地盯着电脑,耐心地指出每一处需要修改的地方。寒假期间,他一直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新学期,罗永康希望同学们能立足专业、刻苦钻研,扎扎实实打基础,脚踏实地做科研。
抢跑“第一课” 把周日当作一周的开始
2月17日下午,开学前一天,伴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冰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A区会议室陆续亮起了灯。记者走访了其中两间会议室,现场观摩了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
唐江教授课题组全员参会,就方向性的工作安排展开讨论。2018年底刚刚在《自然》上刊发最新研究进展的唐江在展望新年梦想时提到,要做到“科学上有新意,技术上有前景”,同时还要“不辜负学生的青春和纳税人的钱,围绕新型光电转换材料和器件,做在国际上引领的工作。”在被问及为何要抢跑“第一课”时,课题组巫皓迪同学告诉记者,周日下午开组会早已成为团队惯例,他们习惯把周日当作一周的第一天。他追的梦就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把项目做好,并且多发一些文章。
实验早已开始
2月18日,张珂早早地来到物理学院引力中心山洞实验室。该实验室温度常年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听上去很舒适,呆久了却往往因为不通风让人有些头晕。张珂在这里呆了5年,早已习惯。他卸掉厚重的棉袄,和往常一样开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熟练地操作着实验仪器,观察仪器上的指征,如实地记录着实验数据,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在常人看来,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设备复杂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而对于张珂而言却熟悉得如同自家的电器。
张珂做的是Bragg原子干涉仪实验。对他来说,今天并不是新学期第一天,实验早已开始,他所在的物理学院引力中心AIM课题组也早已整装待发。昨天晚上,课题组召开了组会,公布了年度工作计划报告。课题组负责人胡忠坤教授在组会上给大家打气:“我们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这么好的实验平台,希望每一位老师及学生不懈努力,完成目标!”组会上列出的关于该实验的年度计划及目标,张珂早已牢记于心。近期,他计划要实现拉曼边带冷却,优化Bragg衍射效率,使偶极阱原子团温度小于200nK,原子团数目达105个。
“今天有喜,上课去!”
7点59分,新闻学院张昆教授的朋友圈更新了这样一条动态“今天有喜,上课去!”上午两堂研究生课程,下午两堂本科生课程,张昆认为这是“开门红”。
从教30多年,张昆一直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给老师以朝气蓬勃的感染,让我觉得‘革命人永远都年轻’,感觉很好。”
做一个务实进取的追梦人
开学第一天对土木学院博士生徐捷来说,注定就是忙碌的一天。上午,他早早地来到西六楼111自动建造实验室,他通电启动了3D混凝土打印机和建筑机器人,开始进行设备调试工作,确保装备系统的软件程序和硬件组成运行正常;之后,他召集本科生创新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安排了本学期的创新项目任务与分工,紧接着又联系了供应商合作伙伴,洽谈装备升级改造事宜。下午,徐捷则呆在工作室中,一边处理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一边紧张撰写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对于徐捷来说,今年最大的计划就是在暑期顺利毕业,积累足够的科研成果,正式稳步踏入自己的学术生涯,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踏步前行,做一个务实进取的追梦人。
采访成为第一课
寒风刺骨、微雨濛濛,武汉持续阴冷,这样的天气要从被窝里出来着实需要一点“勇气”。新闻学院本科生、记者团成员李逸燃上午并没有课,本可以睡个懒觉的她给确定了开学“第一课”——参加“开学第一课”的采访。
早上7:30,李逸燃在东九教学楼孔子像下和指导老师碰头,开始了现场采访技巧的学习。虽然以前曾经采写过人文讲座等稿件,可是接受类似的采访任务对李逸燃来说还是第一次,她攥着笔和本,生怕漏掉细节:“应该怎么做?要问些什么问题?应该写什么?”有些紧张,更有些期待,将手机调节到静音模式,再研究从大屏幕上不停闪现的教室安排,李逸燃的“课”在上课铃响之前就开始了。
从后门进去,尽量保持安静,不影响课堂,观察课堂氛围,注意细节……两堂课的时间,李逸燃先后探访D205、D207、D215、D318等4个教室,亲身感受“动力学”“人工器官概论”“中国民俗”“量子力学”的课堂氛围。她一一记下所需信息,还在课间进行了补充采访。时钟滴滴答答地走着,采访思路慢慢地变得清晰,10:58,李逸燃完成了采访初稿,开心地发了一个“笔芯”的表情包给老师:“以后有机会您再叫我!”这样的课,她觉得还可以多一点。
开学第一天,精彩瞬间还很多,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粟晓丽 张雯怡 汪泉 郭雨辰 范千 潘梓萌 牛晓丹 程亚楠 辛国胜 朱必勇 刘涵木 摄影报道,管理学院、物理学院、土木学院、水电学院、中欧能源学院、电气学院、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协和医院、同济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卫学院、法医学系通讯员,学生记者团协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