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科技奖】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团队:系统揭示中国人血栓病遗传特点
发布时间:2019.01.15

来源:宣传部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张玮 记者 汪泉


1月8日,由协和医院胡豫教授牵头的项目“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破解的是血栓早期诊断和治疗世界医学难题。这背后,是胡豫团队厚积薄发,数十年如一日艰苦研究的恒心与毅力。



图为胡豫教授(左一)在大会现场


20多年前,一位在其他医院多次诊断,经两次手术后仍然复发的血栓病患者来到协和医院血液科求医。当时的胡豫和同事们给病人做了一次检测,发现其“抗凝血酶”指标不足正常人的四分之一,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病人有先天性基因缺陷,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而因为前期的误诊,病人身心已经遭受了极大伤害。


这不由得引起了胡豫的思考:像这样的病人一定还有不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减轻他们的病痛,提早确认病因?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胡豫发现一项欧洲的研究指出,“欧洲人形成血栓有大约30%的病例可以归结到同一个蛋白的缺陷”。那么,这项研究成果是不是也能用于中国人?研究学者的好奇心强烈驱使他一探究竟。“对大量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没有在中国血栓患者中发现这个蛋白的缺陷,说明欧洲的这个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人。”


中国人血栓的根源在哪里?中国人应该是有自己的遗传规律。思考之后,胡豫决定从基础做起。考虑到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标本,他开始和医院相关科室、全国各地的医院合作,搜集标本,建立血栓病例标本库。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搜集了8000例标本,而这也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型标本库。



大医治未病,在投入中国人血栓成因探究的20余年里,胡豫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发深刻。在他看来,传统的血栓治疗都是基于血栓形成之后的对症处理,这时血栓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而胡豫团队的研究恰恰希望通过技术检测手段,找到血栓形成之前的可诊断、可预测的因素,实现提前预防。


通过研究,胡豫发现中国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抗凝蛋白缺陷,包括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的基因改变。这三个凝血蛋白的基因改变,在导致中国人发生血栓的因素中占了70%以上。据此,胡豫团队建立了适合我国人群的易栓症基因诊断系统,为千余例易栓症患者实现基因诊断,明确了血栓根本病因,并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抗凝措施,成功地预防血栓再发生。


团队如今已经建立起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静脉血栓性疾病标本及信息数据库,系统揭示了中国人血栓病遗传特点,为中国血栓病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应用这一新发现可实现对血栓病高危人群的基因筛查,做出血栓风险评估,指导临床前预防。近年来,该分子诊断体系已在协和医院多个科室以及全国25家大型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在进行基因诊断、明确血栓病因、制订个体化抗凝措施、成功预防血栓再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以“抗凝蛋白目的序列捕获测序技术”为核心的血栓病早期诊断体系,应用于一万多例患者,使早期诊断率提升38%。


此外,这些研究成果很快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不仅大量演讲邀请随之而来,国际上各大著名医学杂志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比如德国《血栓止血杂志》(影响因子6.8分)邀请胡豫发表一篇题为《不同种族之间的血栓遗传差异》的REVIEW;《血栓研究》(国际)杂志主动邀请他当副主编;团队唐亮博士在柳叶刀血液学杂志Lancet hematology上发表《静脉血栓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文章等。

按照胡豫的思路,无论是早期诊断还是靶向治疗,均以患者的基因改变为搜寻目标,即以基因改变为诊断线路,以定向的分子靶点作为打击的精确目标。“现在称之为精准医学,其实20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



胡豫发现,当前针对血栓病的临床手段,无论溶栓还是抗凝,其靶向性都不强。同时,绝大多数血栓病都是一个局部事件,而药物进入人体后却是广泛分布,药量有时很难精确把握。“如果能像制导导弹一样把药物直接送到血栓形成的局部,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由此,胡豫团队的目光投向了血栓的靶向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的第一步是找准靶点。胡豫团队则成功地瞄准了“靶”——组织因子。“这个组织因子会暴露在血栓形成的局部,把药物送到组织因子形成的位置,理论上就能在局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放大。”


要想一箭命中,除了“靶”,还要得有“箭”。“用什么载体来输送药物?我们选择了纳米技术。”胡豫形象地解释了靶向治疗的系统形成过程。纳米材料里面包裹的是能阻断组织因子活性的药,表面则用肽进行装饰。“将抑制组织因子表达的药物运到局部,控制组织因子的表达,控制血栓的形成。”


这一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血栓干预新策略,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开发下一代抗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从一例病人的诊治到建立血栓性疾病系统诊治体系的探索,20多年来,胡豫和血液病研究所、血栓与止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师逐步摸索和创建了基础与临床结合、多学科交叉协同的联合诊治模式,多学科强强联手,攻克了无数疑难血栓病,挽救了分布在各个科室的危重血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


“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 ”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专业期刊Biomaterials、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Thrombosis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刊发了系列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还斩获了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奖项。在这期间,胡豫也获得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2016年,协和医院血液科因在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杰出工作获评全国“血栓防治示范基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