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范千 通讯员 蒋文海
12月26日,“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材料学院分论坛举行,来自美国的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英国曼彻斯坦大学的优秀青年学者来到喻家山下,与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国际科技前沿话题,追踪学术热点问题。
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己任,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研究高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
一流材料学科建设,有几十年实干和积淀做基础。材料学科始建于1953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ESI排名居全球第49位(前1‰),US News排名居全球第38位。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要立足有信念、有水平、有作为的学科人才队伍。学院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建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国际视野宽、年龄结构合理的18luck新利电竞
。目前有院士3名、双聘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优青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名,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要落脚到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材料学科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4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是国家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全国排名第一;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数字化材料成形、电子封装6个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实力。近年来,学院师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奖励11项。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注射成形表面模型被国际权威学者评价为“注射成形模拟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塑料复合结构与注射成形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净成形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需要强大的科研设备能力做支撑。学院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共投入近1亿元资金,建立了先进的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制备、材料成形等公共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一大批高端仪器设备,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大大提升了材料学科的科研实力,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跟进前沿发展,材料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高校根本任务和学科实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持续、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强化优势、交叉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以人为本,实现育-聚-出人才的有机统一。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已通过国际工程认证(华盛顿协议)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领型材料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汇聚一流18luck新利电竞
和科研团队。以平台创建为基础,通过先进的科研平台支撑高水平研究、培育拔尖人才,围绕学科方向,完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重点打造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平台。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理工并重,三个二级学科齐头并进。材料学科的鲜明特点是贯穿理工两大类,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属于理科,“材料加工工程”属于工科,“材料学”居于二者之间。我校材料学科中材料加工工程具有传统优势,而材料物理与化学起步较晚,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材料学科,必须理工并重,整体建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在学科方向建设方面,分类建设,依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学院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凝练学术方向,组建大团队开展协同创新。三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中,“材料物理与化学”突出国际前沿,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材料学”突出特色方向,提高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方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材料加工工程”突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在学科内涵发展方面,交叉融合,建立交叉研究中心与学校优势学科互为支撑。学院基于材料学科作为工科之基石、理科之纽带的地位,建立材料学科交叉研究中心,通过与光电、机械、电气、信息、能源、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借助全校优势力量发展材料学科的同时,支撑我校工科、理科等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
行军图已经绘就,出发战鼓已经响起,材料学院瞄准一流,奋勇争先,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力量抓发展促一流: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引领型材料学科人才。学院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其严格要求,以学科前沿、技术发展为指引,创建结构完善、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引领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探索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以学科方向为径、研究平台为基,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院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六个重点学科方向:先进能源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低维纳米材料与器件、新一代金属材料及应用、材料结构一体化增/等/减材复合成形技术、大型复杂精密模具智能设计制造技术、净成形成性工艺与装备。培育三个国际领先的研究方向:4D打印技术、下一代储能电池及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智能化制备成形技术。拟建材料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全面推动材料学科与光电、信息、物理、化学、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高新技术的优势学科群。依托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两个通用科研平台建设和系列专用平台建设,依托学校规划的生化大楼,重点打造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平台。
——引领行业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院积极瞄准国家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在模具设计制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增材制造等方面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与海尔集团共建“国家家电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宝武集团共建18luck新利电竞
-武钢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形成“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服务社会新模式。
——坚持引育并举,建设一流18luck新利电竞
和科研团队。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国际公开遴选和招聘,通过学院团队、平台、“东湖论坛”等多种途径,积极引进国外名校博士或博士后。通过研究平台、软硬条件和团队建设的长期支持,在院士级领军人才、杰青/长江级拔尖人才上实现新的突破和稳定增长。设立“优材计划”,培养一批学术新星。实施团队考核制度,引导优秀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壮大。
——建立国际合作长效机制,提高国际交流质量。学院大力推进“中欧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和“中日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取将其升级为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深化与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在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外籍专家工作站,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座、授课或交流,鼓励教师在国际主流学术机构和期刊编委会中任职。
在崔崑院士、李德群院士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带领下,材料学科秉承“团结进取、求是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材料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面向学科前沿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低调中奋进,在贡献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