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解放思想谋发展】光电信息学院向内挖潜调房记
发布时间:2018.12.26

来源:宣传部 编辑:粟晓丽 浏览次数:

盘活存量,筑巢引凤,激扬发展原动力


——光电信息学院向内挖潜调房记


■ 记者  粟晓丽  范千


这是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简称“光电信息学院”)创造的一组让人深思的数字:


2012年6月,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同原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光电信息学院。当时,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29人,但有10余位教师即将退休,近20多人处于学术“游离”状态,“四青”人才仅1人。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有20多位教师在过道带学生、在厕所搞研究、在校外租房办公,还有实验课因缺房而开不出来。


到2018年12月,学院共引进教师45人,其中35人为国际一流大学博士或博士后,“四青”人才由1人增长到15人。而在这6年期间,学院承担了“国家试点学院”和“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建设任务;光学工程被批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而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并列全国第一,但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面积仍然为1.8万平方米。


“6年多来,我们的用房面积没有增加一个平方米,却在学院党委班子领导下,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妥善安置了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让各类人才在这里留下来、扎下根、有产出,从而坚定地走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吕文中的另一个身份,是学院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回顾6年多来艰辛的调房经历,他充满感慨。


走进光电信息学院,走近光电人,才能真正体会那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背后的调房不易与发展信念坚定。


勇于直面矛盾,以亮剑的决心“软硬”兼施


配置合理的物理空间是教学科研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但在合院之时,光学信息学院的办学规模和结构都没跟上。面对办学质量有待提升、办学效益有待提升、人均效益也有待提升等诸多难题,学院党委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学校没有新建大楼、没有空间增量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向内使劲、内部挖潜,以缓解物理空间不足这一基础性问题。


“用房的问题仅仅依靠‘等靠要’来解决的话,学院发展可能也就变成‘等靠要’了。自力更生,向内挖潜,也能激扬起我们自身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党委领导班子达成的共识。


“但这就相当于‘内部革命’,能否推行下去、能否取得实效,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意志是否坚定,取决于我们敢不敢亮剑,取决于我们敢不敢啃硬骨头。”定下了向内挖潜的决策后,党委班子成员们深感“动真碰硬”的决策执行之路任重而道远。


经过多次商议,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决定,在用房调整过程中,既要把握“为了学院共同发展”的大方向,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软硬兼施”。所谓“软”,就是指党委班子成员要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给老师们宣讲政策,同老师们交朋友,设身处地地为老师们着想,从而取得理解和支持。所谓“硬”,就是定好规矩,再严格执行,以制度规则规范用房行为,彻底解决占得多、不该占、历史遗留问题等不合理用房现象,以盘活存量。


这样一来,必然会触动部分老师的“奶酪”。然而,没有任何犹豫的,为了学院的发展,党委班子成员们扛起了急难险重的任务,冲锋在了思想工作的一线、矛盾相对的浪口。


于是,不管大会小会,党委班子成员们逢会必讲物理空间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每一位党委委员都深入系组,一个系一个系地做工作,一个课题组一个课题组地开动员会。一如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唐霞辉所说:“一周7天,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2点,除了中午休息一会,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在摸索中前行,在探寻中提升。2014年10月30日,经过几十次各层次会议的商议,学院第35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院级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学院有关领导、各系有关领导、教师代表、教代会代表等,主要职责包括对学院公用教学科研用房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分配和调剂等。随后,《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公用房使用协议》出台,学院作为甲方,用房教师作为乙方,二者签订合约,共同维护学院房屋资源的有效合理使用。


由此,光学信息学院公用房管理实现了有组织可调节、有规矩可依循,从而有效保证了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敢于担当责任,以大胆的探索创新有为


定好了大方向,在具体操作中,为了使公用房管理从粗放型转向规范化,学院党委实行了“三步走六举措”的办法,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向管理要效益。


查清家底才能有所行动。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摸底排查学院所有房屋的情况和老师们使用房屋的情况。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学院把南五楼、南七楼、西一楼、西七楼、创新研究院等学院能支配使用的实验室、办公室、公共实验平台、公共场所等地方的房屋情况都进行了彻底清查。


“越清查越觉得任务艰巨而紧迫,有的老师没有地方放实验设备,甚至把厕所都改建成了实验室。”院长助理、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成员聂明局略显沉重地说道。“因此,我们加紧工作进程,在摸底排查的同时,把第二步立规矩定章程提上了日程,成立了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公用房使用协议》等相关文件。”


有了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房屋调控第三步——“六项举措盘活存量”得以迅速实行。


——对于之前占用公房较多,但学科方向有所萎缩、人员也在慢慢萎缩的团队,学院就动员他们将房子腾出一部分给新进人才,或者把研究方向相关的新进人才纳入该团队,由团队内部解决用房问题。


——对于有些团队或老师占有的物理空间不是学科建设需要的,学院首先与相关老师进行沟通,然后再对其物理空间进行压缩。


——对于“人退休了房还没退”等历史遗留问题,学院一边动员相关退休教师适时清退房屋,一边完善相关工作流程,确保新退休教师的退休手续与房屋清退手续同步进行,不再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节流”的同时,学院也想尽一切办法,在原有的“一亩三分地”上努力“开源”。


——对于还没使用的“边角余料”之地,学院聘请专家考察、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新修整了一些不违反学校规定、符合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等要求的临时过渡性科研用房。


——对于已到报废年限而没有报废的大型设备,加速报废工作,腾挪出可利用的面积;并根据使用需要,把原先的大开间隔成小房间,增加可用房间数。


——对于暂时确实没有合适的地方予以安置的老师,学院就当起担保协调人,向其他团队协调出一块双方暂时都能使用的空间,让双方共享共用,充分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一番挖潜下来,学院先后腾挪调整用房面积4465平方米。“我们学院所有的用房面积加起来是1.8万平方米,腾挪出来的面积相当于总面积的1/4,能挖掘潜力的地方几乎全都挖掘出来了。”聂明局如是说。


甘于讲求奉献,以干事创业的共识追求卓越


“尽管调房很折腾,但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老师们都十分配合。”全程参与“六项举措”的落实落地,吕文中也被老师们深深感动着。


光纤团队在合院时是15人,现在是22人。6年间,团队引进了7位教师,就在国家工程实验室那3层楼里“做文章”。对于团队内部能够“平稳消化”新进人才的原因,团队带头人刘德明教授说:“这一方面得益于实验室建成之初就制定了‘用房统一、管理统一’的要求,管理出效益,避免了各自为战、各占一片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都有光电人的团结精神。”


刘德明说,光纤团队从黄德修教授那一辈开始就是团队运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着。对于学院的发展,他们更有学院团队意识和团结精神。“该担当的时候要担当,该奉献的时候要奉献。学院用房很紧张,我们能够自己解决的都尽力自己解决。”


这种“光电人的团结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进教师们。胡昱教授、费鹏教授和王成亮教授的“实验用房大挪移”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2014年底,费鹏从美国回来时,先将工作间安置在了创新研究院,但创新研究院的用房标准达不到他的实验所需。


“不能让人才进来了,却不能开展工作。”为此,党委领导班子急在心里,也急在行动上,带领办公室人员一起研讨、一起“扫楼”。几经琢磨,大家想出了一个“实验用房大挪移”的办法:将对房屋条件没有特殊要求的胡昱团队从西一楼调整到创新研究院;再将南五楼几个房间按照实验标准进行改建,把费鹏团队迁入进去;空出来的西一楼房间安置新引进的王成亮团队。


完成这项“大挪移”前后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参与其中的人都深感“为房消得人憔悴”。费鹏的体会更深:“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院对新进人员的关爱,还有学院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劲头。我很荣幸加入到这个抱团谋发展的大家庭。”


“团结”,正是光电信息学院院训的第一个词!


在这份“团结”的凝聚下,光电信息学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为了建设卓越的光电信息学科,光电人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相互做“垫脚石”。在这份“团结”的感召下,更多的光电人在这里扎下了根。如今,费鹏已经成为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主任,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6年多来,光电信息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工,盘活了物理空间存量,让不动产“动”了起来;也盘活了教师们的内生动力,激扬起学院发展的原动力,让发展的劲“聚”了起来,让学院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有底气。


新时代,新憧憬。在学校东校区,从空中俯瞰,一座形似连续光电谱的崭新楼群已然拔地而起,大楼内,正紧张有序地装饰装修着。这就是总投资近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光电信息大楼。这座大楼将有力支撑光电信息学科群的发展,也将承载着团结而勤勉的光电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推动“大光电”迈向“强光电”“名光电”。



评论: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


■  本报评论员


从光电信息学院调房记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向内挖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力量。


当前,学校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战略重点,保持昂扬斗争,加强革新步伐,不断追求卓越呢?答案是,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的大团结精神。


追求卓越,需要各级党组织坚定改革的信念,有直面矛盾、勇于亮剑的决心。在面对办学规模和结构都跟不上等诸多难题时,光电信息学院党委不是依赖“等靠要”,而是开拓了自力更生、向内挖潜的发展路子。学校各级党组织在面临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瓶颈之时,也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的方向,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党员干部既要深入基层做好“苦口婆心”的交心谈心工作,也要对“顽石痼疾”亮出规则的利剑。


追求卓越,需要各级党组织增强改革的能力,有敢于担当、大胆实践的探索。在用房调整过程中,光电信息学院党委组建了院级公用资源管理委员会,确定了“三步走”“六项措”工作方法,让公用房管理实现了有组织可调节、有规矩可依循。学校各级党组织在面临各种考验之时,也必须把握全局,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方式方法,以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以定好规矩严格执行推进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追求卓越,需要各级党组织凝聚改革的力量,凝聚上下齐心、干事创业的共识。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再造,再到发展方式的重塑,光电信息学院的改革激扬起发展的原动力。学校各级党组织在面对改革凸显的矛盾之时,也必须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的责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将单位、部门的发展同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团结和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开创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团结一心,凝聚起共建新时代卓越华中大的磅礴力量,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圆同一个梦想。”战略关乎未来,使命呼唤担当。在建设新时代卓越华中大的征程上,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更大的格局、更强的担当带领全体华中大人,把改革推向纵深,把改革的大合唱奏得更响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