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镇诗琦)9月13日晚7点,第2453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前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前馆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变暖是最终结论吗”的讲座。
葛剑雄首先提到了怎样看待气候变迁的问题。关于气候变迁,要从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来判断。由于现代气候观测站出现时间较晚,而气候变化的周期往往超过200年且表现复杂,还通常发生在无人区或海洋,因此,至今仍缺乏精确的评估。实际上,影响气候的因素不止人类活动,但这些年人们较多地关注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缺乏实质性进展。
之后,葛剑雄从竺可桢的研究方法出发介绍了如何研究气候变迁,并将研究分成了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时代采取不同的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在考古时代依靠考古发现,物候时代比较古文献记载,方志时代考察地方志的具体材料,器测时代则分析现代器测数据。葛剑雄还讲述了运用历史地理来对气候变迁进行考察。通过分析,他发现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无论是热还是冷,极端气温都超过了当代。
紧接着,葛剑雄分析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地球内部热量的散发、太阳活动及其与地球的距离变化、太阳系及宇宙物质、大气环流、冰川、南极冰盖等。但依现有研究来看,不能直接说地球会变暖。关于气候未来“变暖”的可能性,葛剑雄介绍了竺可桢规律与罗马周期。他认为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1500年即为一个周期。而气候变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人类活动效应与周期中变暖趋势重合;第二种是人类活动效应与周期中变冷趋势重合,势均力敌相互抵消,人强变暖,人弱变冷;最后一种是气候周期处于稳定阶段,人类活动决定气候变化。因此综合分析来看,未来气候变化并不是只有全球变暖一种结果。除此之外,葛剑雄还通过古今地震、洪水、气温等数据的对比,证明了目前极端气候和灾害越来越严重的说法并不正确。
讲座最后,葛剑雄提出我们对待未来气候变化的态度应该是“不能无忧,不必过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变暖并非必然或唯一的结果。通过人类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通过科学探索,也可能发现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并且,中国国土辽阔,地处中纬度,地形地貌多样,有充分的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