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莫诗雨)6月9日晚7点,第2452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李剑锋带来了一场题为“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的讲座。
讲座的第一部分,李剑锋介绍了陶渊明的勤靡馀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的勤靡馀劳突破了传统的儒家和贵族劳动观,继承了隐士的劳动传统,在劳动中安顿和审美。李剑锋称,陶渊明的这种精神如果要追溯其源头,那么一定来源于陶侃。陶渊明的宗族观念里常常闪耀着曾祖父陶侃的光辉,因此,他在《命子》诗前四章历数家族光荣历史。在李剑锋看来,陶渊明少有壮志,出仕虽然是儒家教育的必然结果,但也存在为了恢复家族荣光的念头。并且,李剑锋还认为,陶渊明辞官之后并没有放弃过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是在道德上仍坚守着自强不息,并没有放弃“立德”。陶渊明于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牢牢站在大地上辛勤劳作,躬耕田亩,砍柴割稻。其《劝农》一诗中虽说的是耕种,但在勤奋务实精神上和陶侃是一致的,而且都从大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陶侃和陶渊明都以大禹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各自建立起了一座历史的高峰,一座主要是功业,另一座主要是文学。
李剑锋介绍了陶渊明的自然洒脱的精神。对照陶侃建功立业的艰难历程,陶渊明的仕途追求显得犹豫徘徊。李剑锋称,陶渊明不是没有功名事业思想,但时移势移,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不再存在,建功立业的主体也接受了祖先所痛斥的玄远风气。这种玄远的韵致和思想主要是隐逸传统、时代精神的反映,是通过外祖父孟嘉为代表的宗亲获得的。例如孟嘉饮酒,让理性优游于性情之内,理性与性情握手言欢,在对超俗玄远境界的体会里忘掉了世俗名教的约束,并且能够“不乱”,最大限度地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李剑锋在此总结道,陶渊明的儒家用世思想,明显地带有以陶侃为代表的祖先的宗族情结;而陶渊明的玄远自然的精神风貌,则打上了外祖父孟嘉的鲜明切记。陶渊明对传统思想和时代新风的接受不是简单地直接接受,而是通过家族中的优秀人物作为接受中介的。
李剑锋介绍了陶渊明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陶渊明向内发现了自我,为自己起号,蔑视门阀等级,把自我从世俗异化中拯救出来,获得独立自由和谐的心境。而在自然的发现上,陶渊明对待外物的态度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改变。《饮酒二十首》之五便是觉醒后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勤靡馀劳”之后的常闲之心才感受和发现了外美、内美及其相互融合的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