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段骎芮)4月7日晚,18luck新利电竞
第2436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特聘教授巩本栋给师生带来了题为“辛弃疾何以‘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兼谈辛弃疾的词体观念”的讲座,向大家详述辛弃疾推尊词体的原因及其词体观念。
巩本栋介绍了辛弃疾的基本信息及文学地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伟大的文学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为后世留下了六百多首词作,并以词的形式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与浩瀚的词文作品相比,他所作的诗歌数量却较少,现存仅一百多首。
针对辛弃疾多用词体创作的现象。巩本栋表示,这既与其个体因素有关,更有着社会观念和特殊时代背景的深层原因。巩本栋指出,从稼轩作品品质的情况来看,他在年少时一定受过大师的教育与指点。除此以外,稼轩对于词的热爱也是驱动他留下无数佳作的重要动力。
巩本栋强调,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观念也是促成辛弃疾推尊词体的重要原因。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诗道尊而词体卑”,诗文言志载道,可用来写较为严肃重大的题材。而词则缘情绮靡,为艳科、小道,更适合花前月下,娱宾遣兴,抒写日常生活和个人的情感等。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用诗文来表现比较严肃的重大题材,或者用来讽谏君王,就会跟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能会置作者于不利之地。因此,辛弃疾之所以填词而不作诗,从客观上说,是为了避祸,毕竟社会上把词当作小道,词的关注度没有诗歌高,用词抒发忧愤才不会被过多计较与上纲上线。
稼轩避祸的选择与他的政治身份紧密相关。作为一名由北入南的归朝人,他一直饱受南宋朝廷的不公正待遇。每当宋金两国关系恶化之时,辛弃疾便成了众矢之的。他的个性与刚强果断的政治作风与南宋雍容柔弱的政风仕风并不相融,也因此受到了很多排挤。“言未脱口,祸不旋踵”,在这种情况下,稼轩就更不敢用诗文进行讽谏。
谈及辛弃疾的词体观念,巩本栋指出,辛弃疾认为词与诗有同样的功能和作用。他善用比兴手法,有意识地利用词为小道的观念,为自己的创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与苏轼、李清照的比较下,辛弃疾完全把词作为陶写之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发挥了词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稼轩虽非恪守词之幽渺宜修的传统,但仍尊重词的音乐性和本色,他的创作仍是吸取了北宋以来的婉约特质。这就使其词的创作有了集大成的意味。辛弃疾不只是发展了东坡以来的豪放词风,而且真正把词的地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