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欣然)12月7日晚,第2427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为师生带来了题为“现代爱情话语的建构”的讲座,从为什么说爱情是个难题、爱情话语的流变和小说里的爱情故事三个部分为师生介绍了中国现代爱情话语建构过程。
张莉从汉语词典中的“爱情”讲起,指出现代爱情是一个难题,“爱情”这个词是在文化建构中慢慢出现的。张莉认为,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爱情故事若要发生,须克服许多现实的困难,没有男女间自由交际的合法化,你情我愿、志同道合的爱情发生起来不可能光明正大。因此,普通女性走出深闺并与男性交际公开、女性主体意识的形成、现代情爱观念的普及,是现代意义上你情我愿的情爱发生的前提。
通过学者的诠释和爱情故事的演绎,张莉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念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及,共同演绎了现代国人最初的爱情感受。张莉认为1919到1923年是全社会年轻人观念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此时泊自西方的现代爱情至上观念不仅使青年人开始挣脱父母包办婚姻的束缚重新认识婚姻,也成为年轻人以新抗旧、颠覆封建制度的强有力手段。但与此同时,张莉也强调这一时期的爱情是与婚姻分离开来的。
张莉进一步为师生讲述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并重点讲述了自己在研究中归纳的“爱情九种”中的四种,即冒犯的与危险的;爱情始终面临选择;金钱、欲望、激情、日常生活;爱情里的自主。张莉首先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和《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论述了让人难忘的爱情小说里,总有“冒犯”发生的观点。张莉通过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红豆》和《灵与肉》的分析,展现了爱情小说里主人公总要做选择的惯常模式。然后,张莉品析了《伤逝》《化妆》和《相爱的日子》,并指出当我们可以自由相爱时,我们却不愿追求我们的“相爱”,因为身上有看不见的金钱枷锁的现实。张莉根据《永远有多远》《我爱比尔》等塑造的典型人物,展现了爱情中自我的迷失并强调了在爱情中保持独立和自主的重要性。
张莉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于同学提出“如何看待不同性别作家呈现出的不同爱情”的问题,张莉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首先会忠实于自己的性别观或性别意识,把自己作为男性或者女性的这种性别感受到的情感写出来,但同时优秀的小说家也一定会跨越自己的性别意识,站在各种角度以一个更宽阔的视角去书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