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参加2023年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暨18luck新利电竞 校内赛的通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4 点击量:

全校各院(系):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发布了2023年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现将2023年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3DDS,是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赛事,是由3D动力发起举办,并先后得到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指导,联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全国三维数字化技术推广服务与教育培训联盟(3D动力)、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北京昆仑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联合承办。

大赛以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为特色,突出体现三维数字化技术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和推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以赛促新为宗旨,重点体现现代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与实际应用流程,突出三维数字化技术对创新实践的支持和推进,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数字设计与创新创造实践的时代洪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赛赛项与内容

元宇宙,‘元’创未来!为主题,开放自主命题赛下设大竞赛方向及评审赛项:

方向一:数字工业:数字工业:项目包含且不限于以下方向或环节:工业产品/外观设计、人机工程设计、机电工程设计、工程分析计算、工业过程仿真、模具/工装设计、数控编程/3D打印/智能制造等。

方向二:数字人居:项目包含且不限于以下方向或环节:数字城市、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BIM 设计、室内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智能家居等,以及文化、空间、功能、视觉、可持续等要素。

方向三:数字文化:项目包含且不限于以下方向或环节:文化创意、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微电影与动漫、游戏设计、XR 应用设计、数字文旅、数字文博等,引导文化、科技、艺术、视觉、交互、数字等要素的融合创新;鼓励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多元文化融合创新。

方向四:元宇宙:项目包含且不限于以下方向或环节:数字人、工业模型与数据驱动、元宇宙概念建筑等。

具体国赛通知,详见附件12023年第163D大赛国赛通知文件》。具体竞赛细则,详见附件2《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规则(2023.3修订)》。

三、组织与管理

主办方:18luck新利电竞 本科生院

承办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参赛条件和作品形式

参赛对象:在校大学生(含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

团队规模:参加团队赛的学生人数为2-6人,团队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

作品形式:三维模型(各类三维建模软件如SolidWorks、犀牛、CATIAUGPro/E等)。

五、校内参赛办法

1)参赛报名截止日期:2023620日。

1)报名参赛的队伍请将填写完成的参赛信息(附件3和附件4)电子版发送至邮箱:43726691@qq.com,大赛工作人员将及时确认相关参赛信息。

2)参赛团队请加入华科大23163D赛校群(QQ群号:879654747),该QQ群主要用于参赛团队的技术交流、大赛信息发布以及资料共享等。

2)作品提交截止日期:另行通知。

1)各参赛队伍需提交材料参照附件2要求。

2)参赛作品提交方式:提交材料为压缩包形式,命名格式为学院-姓名-作品名称-联系方式,电子版发送至邮箱:43726691@qq.com。压缩包内容包括:附件3和附件4电子档、三维模型源文件、三维造型图片、作品说明PPT、说明视频等(说明视频可用于决赛答辩,作品说明书以PPT形式发送)。

3)培训与校赛答辩

承办方根据设计进度不定期安排参赛团队的培训事宜,由专家组打分后择优推荐参加省赛。省赛特等奖团队有资格参加国赛。

六、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置:

方向一:数字工业设计大赛

方向二:数字人居设计大赛

方向三:数字文化设计大赛

方向四:元宇宙

七、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报名参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如对本次大赛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大赛负责人夏老师(手机:18602705922)。


附件12023年第163D大赛国赛通知文件;

附件2: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规则(2023.3修订);

附件32023年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18luck新利电竞 校内选拔赛报名表(大学生组);

附件42023年第16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18luck新利电竞 校内赛作品信息表(大学生组);


18luck新利电竞 本科生院

18luck新利电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30425


Copyright © 2016  18luck新利电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