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摄影:柯欣妍 责任编辑:袁辉 舒年春
3月29日晚上19:00,慧源哲学茶座第369期、喻家山德国哲学系列讲座第27讲在18luck新利电竞
哲学学院諮議室(东五楼432)举行,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方博,受邀主讲主题为“革命与启蒙的变奏——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华科大哲学学院袁辉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杨云飞教授与谈,来自学院的近四十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的开始,方老师以哲学史上的阐释与创造为出发点,初步介绍了“革命作为激进地改变社会形式与启蒙作为思维上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叙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接着以康德与马克思的视角分别探讨了启蒙与革命的话题,从革命权的证成与反驳出发,结合政治实践中的革命与启蒙、革命的必要性等详细阐释,最终引入到对革命的前提与前景的讨论。
在介绍了启蒙与革命问题在中国的“讨论史”之后,方老师从自然权利概念入手展开了论述。在革命权的证成层面,近代政治哲学认为:为了保护自然权利,人们才建立国家并服从于政府,如果国家权力危害了个体的自然权利,个体就可以免除对国家的服从义务甚至反抗国家。然后,他引入康德的反驳论证:第一,从理论层面上看,康德强调普遍权力的存在构成了一切权利得以可能的现实基础,因此暴力推翻现存的最高立法权力,无异于消解了权利的一切现实性的基础并最终消解了权利的概念。第二,从实践层面上看,以革命的方式往往很难飞跃式地建立起与现存的秩序迥然有别的理想政治秩序。革命需要原则、判断力与意志这三个基本条件,但经验的杂多性与主体能力的不完善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对理想有一个整全的认识,而只能通过与新的经验情况相结合,持续地拓展我们对合理的政治秩序的认识。
接着,方老师从马克思的视野展开论述。康德和马克思都同意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新的主体,但他们对于塑造新主体的条件的理解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康德的政治哲学缺乏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关注,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只有通过革命改变其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
最后,在探讨革命的前提与前景时,方教授强调了历史运动中的观测者视角与行动者视角的区别。唯物史观中关于革命的描述和预测更多地基于历史的观测者的视角,革命的爆发与成功的可能性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从行动者的视角来看,在并未现实地爆发革命的社会中,革命并非个人主动考虑的选项。
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对方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方教授的讲座突出了康德启蒙思想的若干独特之处,如脱离自然状态是实践理性的命令和义务,反抗权缺乏裁定者等等。他还突出了马克思革命观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维度。在问答环节,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武汉大学的王咏诗教授提出了社会关系分析方法中的偏见问题,湖北大学白海霞副教授提出了整体主义的角度问题,我院的邵华副教授提出了康德启蒙思想的历史背景问题,方博教授逐一做出了回复。
袁辉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指出本次讲座的精彩演讲和深度讨论展示了方老师在哲学领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进一步拓宽了在场师生的视野,深化了大家对康德与马克思在革命与启蒙这个角度上的理解,并再次向方老师表示感谢和敬意!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