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华中大中文学术讲座第114讲暨荆楚语学大讲坛第9期《语言观的革新与新型大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讲座纪要

来源:华中大语推基地公众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08    阅读量:


2022年6月7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受邀莅临人文学院,做客第9期荆楚语学大讲坛,以“语言观的革新与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为主题,分享其在语言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刘久明主持,学院谢晓明、陈禹、刘星、尧育飞等教师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

杨亦鸣教授首先回顾了人类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从以教学为目的的语言研究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再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和“乔姆斯基革命”,人类对语言和语言学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当下,语言学正处在重大变革的前夜,新的语言学革命正在酝酿,正由传统语言学向“新型大语言学”迈进。这就要求我们构建面向未来的“大语言观”和“新语言观”。

何为大语言观?传统观念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就是运用这一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其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语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杨亦鸣教授提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其初始状态是基因的表达,通过大脑神经回路来实现,语言本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载体。语言能力也因此可以界定为人类基于大脑机能,产生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大语言观视角下,语言学或者说语言能力的研究包括语言机能、语言系统和语言技能三部分,与当代语言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所以必须走跨学科研究之路。大语言学观指明了语言学类专业主动对接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关键需求、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大国家任务的路径。

杨亦鸣教授认为,语言能力还可以分为个体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三个层面的语言能力可归纳为五大科学问题:人脑语言能力、机器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提升与社会共融、国家语言能力提升与规划,可以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和国家语言安全三大需求

解决语言与文化、科技、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杨亦鸣教授首先以诗句押韵的眼动和脑电实验为例,介绍了语言与文化和脑科学等方面的关系。随后通过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前两次高潮中,语言引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第三次高潮中,以语言理解为代表的相关领域越来越受重视,逐渐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被西方“卡脖子”的问题,要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和基础架构,急需从根源上改进以图灵计算和冯诺依曼架构为基础的智能模型与算法,突破路径依赖。办法之一是模拟以人类独有的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人脑智能,关键是突破面向AI的人脑语言机制。

何为新语言观?新语言观最核心的观点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顺便成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猿变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是人为了交际而产生的。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语言,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语言是由人类遗传结构决定的由大脑神经回路来驱动并通过语言效应器来实现的人脑的一种机能。

杨亦鸣教授说,过去因为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所以语言学家只研究语言,哲学家只研究思维,科学家只研究大脑(尤其是脑的分子和细胞)。近代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二者的关系,因此发生了从近代哲学认识论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例如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这是一种进步,但依旧没有认识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语言的特异脑区,但同样没有关注到语言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思维只在表达时用到了布洛卡区、韦尼克区。

新语言观认为,人类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人的大脑与动物有本质不同,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可以依靠有限的材料和规则进行无限的组合。有限的音位组合和有限的递归规则构成了人类无穷无尽的语言世界,赋予了人类自由思维的空间,以及无限制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语言的未来将如何?杨亦鸣教授认为,当前语言学通常研究的是语言系统层面,但如果仅止于此,那么我们既不能探知语言是怎么来的,也不能探知语言的未来,进而解决语言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当前的语言学研究要跳出单一系统层面的研究,还要研究语言机能、语言技能以及技能的延续——人工智能,研究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前语言学要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文科发展的路径之一。因为语言本身和脑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宇宙学等多学科息息相关,只有进行交叉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经济、社会、文化相关的语言问题,真正全面认识语言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杨亦鸣教授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分享极大地开拓了现场师生的视野。谢晓明教授在总结时再次对杨亦鸣教授的莅临表示感谢,希望杨教授能常来传经送宝,并勉励在场学生依托华中大工科、医科的学科优势,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做好语言研究。

Copyright2011-201218luck新利电竞 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