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纪要丨国故新知·学术讲座第三十九期 顾永新:正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蠡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16    阅读量:


纪要丨国故新知·讲座第三十九期

正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蠡测


undefined


2020年10月30日上午,18luck新利电竞 历史研究所“国故新知”讲座第39期,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顾永新研究员,以“正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蠡测——以题名更易和内容构成为中心”为题,做了精彩演讲。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朱冶、陈文龙老师,来自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的贾慧如老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吴兆丰老师,以及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的同学们,和本院研究生们一起聆听了本次演讲。



讲座伊始,顾老师先对题目进行细致解说,“正经注疏”简之言指“十三经注疏”,经学文献的两大主干系统之一(另一主干系统是程朱理学影响下的“五经四书系统”)。本次讲座重点即以正经注疏的不同版本类型和版本系统的题名变化,以及卷次分合、经注疏构成体式的变化,来阐明正经注疏合刻的早期进程。




顾老师首先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书影向同学们展示了正经注疏的各种版本类型,包括经注本、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及宋元时期其他注疏合刻本。接下来从目录学入手,根据《经典释文·序录》《隋书·经籍志》所著录之诸经经注本、唐宋重要公私目录、史志目录所著录之诸经单疏本或注疏合刻本,以及传世宋、元刊经注本、单疏本、八行本和十行本,细致分析各经题名、卷数的变化,指出六朝以降通行的经注本,从写本时代到刻本时代卷次基本上都没有变化。唐代前期单疏本出,遂与经注本并行,成为唐、五代、北宋乃至南宋前期经书最为通行的流传方式。单疏本卷次大多不同于经注本,各经所秉持的分卷原则虽无不同,但往往根据疏文体量大小重新调整卷次。至南宋注疏合刻八行本、十行本出,尽管二者呈现出来的文本形态都是兼具经、注、疏文(十行本大多附《释文》),但构成体式或有不同,这导致题名、卷次及内容分合有所差异。南宋中期以后,经书的各种版本类型异彩纷呈,其中注疏合刻本逐渐成为主流。元代以降,注疏合刻本才无可动摇地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顾老师对于各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的探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周易》《尚书》《论语》(含《孟子》)《尔雅》,它们的注疏合刻较之其他各经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展现了除八行本和十行本之外早期注疏合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二是其他各经则通过八行本和十行本的比较,从题名更易和内容构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求其中的规律性。

讲座的最后,顾老师总结到:虽然基于传世版本实物及相关文献著录,正经注疏合刻的早期进程可以粗线条地描述为首八行本,次宋刻十行本,次元刻十行本,但实际上各经注疏合刻的时间、进度及其路径容有不同。本次讲座为我们揭示的正是这一整体框架和大致脉络背后更多、更丰富的细节。正经注疏合刻的早期进程远远超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实物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超乎我们的传统认知,诸如《尚书》《论语》《孟子》等经虽然有八行本,但最早的注疏合刻本并一定就是八行本;又如除通行的八行本和十行本以及蜀本、平水本注疏之外,宋元时期还曾存在过其他系统或类型的注疏合刻本;再如注疏合刻的时间,个别经存在着提前到北宋的可能性。



顾永新老师对于正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的系统梳理和细致考订,在经学文献学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本场讲座以扎实的文献考证,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图示,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和一致好评。近2个小时的讲座临近结束,大家还意犹未尽,纷纷在线提出问题,顾老师予以一一解答。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讲座,深切地感受到了前辈学者认真踏实的治学风范,也对经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更加了解和喜爱,收获满满。


文案 丨 刘鲜鲜

编辑 丨 欧成婷


Copyright2011-201218luck新利电竞 人文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子邮件:humanit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