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性别:男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个人简介
个人简述
江建军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8luck新利电竞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智能电子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2016年荣获“华中学者领军岗”,2015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20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荣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智能隐身结构与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40余篇,被SCI收录180余篇,学术影响力H因子32,他引3900多次,ESI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9篇。1995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8年分别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以色列Techion工学院(Technion-II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HUT)作访问学者,2000年回国后一直参加原总装预研项目研究。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04-0702)”。已承研连续承担总装预研和项目4项、配套项目2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子课题两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
承担科研代表性重要项目简介
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磁性纳米膜微波磁导率调控机理研究(50371029)” 、“磁性纳米膜微波介电常数调控机理研究(50771047)” 和“准周期阵列主动式吸波结构及其微波吸收特性调控机理研究(61172003)”。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1项,2020年新获批的“吸收式雷达罩的宽带微波传输特性调控机理与近场特征研究(62071196)”。
已完成“十一五”项目“十二五”项目和“十三五”项目。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频率选择表面FSS理论与设计、应用复杂目标电磁特征贡献分析、电磁缺陷诊断与分析、人工周期结构功能基元与系构设计、智能蒙皮隐身概念综合设计、融合ISAR成像和电流积分贡献诊断综合分析电磁散射机制。
有源可调频率选择表面(FSS)多功能吸波体设计、超宽带有源与无源吸混合集成波体设计、渐变周期结构TPS设计、吸波与透波相融合的窗口吸波体设计、有限天线阵列与FSS天线罩复合设计等工程设计的应用基础研究。
- 超宽带时域天线远场测量及ISAR成像/RCS测量系统、无微波暗室条件下天线的时域远场测量系统、功能材料特性电磁参数的时域测量、频域RCS测量对比技术、微波磁导率和介电常数的波导和同轴测试测量技术、微波反射率测量系统等微波联合测量应用研究。 在智能可调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主动式智能可调吸波结构的系统设计框架,开展了宽带可调吸波结构的理论建模、仿真设计、优化平台、实验制备以及测试测量等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率先进行了低频超薄可调宽带吸波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双自由度可调宽带吸波结构的设计方法。同时开展了柔性可弯曲智能可调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设计与实验制备工作,为吸波结构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中,开展了传统吸波材料与智能可调频率选择表面的复合研究,有效的降低了吸波材料的厚度,扩展了吸波带宽。 前期相关的一篇科技论文在2015年底引起数家外媒的密切关注。这种新型隐身材料,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在超高频微波雷达前“隐形”,以前大多数的隐形材料都是“被动式隐身”,即只能吸收特定频段的雷达信号,而此次研发的新型材料则可以做到“主动式隐身”,也就是根据威胁环境动态的变化而变化。可应用于战斗机领域,能使其躲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反隐身雷达的侦察;能够在超高频微波雷达前“隐形”。这款材料的另一大优势和特色是“超轻、超薄”,要达到类似的功能,传统的隐身材料至少需要10厘米厚度,这意味着很难被应用到战机的制造中。而此次研发的新材料只有7、8毫米厚,不到其他传统材料的1/10。轻、薄的特色使这种新型隐身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战机、舰艇等军事领域,还可以被用于手机天线制作等民用领域。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美国合众社、《环球时报》、俄罗斯卫星网、以及美国知名科技博客媒体Ars Technica都做了相关评论和报导。被外媒评论为:中国在海上与空中的军事实力将“急剧增长”,甚至将对美国在此领域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展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融合主动式智能隐身和电子对抗技术,进行主动式智能隐身结构和主动式智能蒙皮一体化综合设计,开发研制相关集成技术及其应用成果。
机器学习与电磁散射控制抑制材料设计、微波隐身材料大规模筛选与人工智能挖掘算法应用、ISAR成像算法与电磁散射特征分析、电磁散射贡献的电流积分方法与电磁散射诊断机制研究等智能算法综合研究。
大面积表面贴装工艺(SMT)、高阻值电阻膜丝网印刷超长度连续工艺、大面积拼接与装配电磁缺陷分析、表面波抑制磁性吸收剂和高阻抗表面(HIS)设计与制造等制造工程应用技术。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智能电子学研究所
团队介绍: 团队网页:http://iei.oei.hust.edu.cn/
智能电子学研究所目前的学术研究属于射频与微波电子学领域,目前重点关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 频率选择表面基础理论与设计、RCS电磁散射理论分析与工程设计、智能隐身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三大方面。其丰富学术内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脉络和顶层设计可分解为:
(1)射频微波FSS和RCS前瞻性基础研究
频率选择表面FSS理论与设计、应用复杂目标电磁特征贡献分析、电磁缺陷诊断与分析、人工周期结构功能基元与系构设计、智能蒙皮隐身概念综合设计、融合ISAR成像和电流积分贡献诊断综合分析电磁散射机制。
(2)微波窗口吸波体应用基础研究
有源可调频率选择表面(FSS)多功能吸波体设计、超宽带有源与无源吸混合集成波体设计、渐变周期结构TPS设计、吸波与透波相融合的窗口吸波体设计、有限天线阵列与FSS天线罩复合设计等工程设计的应用基础研究。
(3)高效设计智能算法研究
机器学习与电磁散射控制抑制材料设计、微波隐身材料大规模筛选与人工智能挖掘算法应用、ISAR成像算法与电磁散射特征分析、电磁散射贡献的电流积分方法与电磁散射诊断机制研究等智能算法综合研究。
(4)工程化大规模应用研究
大面积表面贴装工艺(SMT)、高阻值电阻膜丝网印刷超长度连续工艺、大面积拼接与装配电磁缺陷分析、表面波抑制磁性吸收剂和高阻抗表面(HIS)设计与制造等制造工程应用技术。
(5)射频微波测量评估与工程迭代研究
超宽带时域天线远场测量及ISAR成像/RCS测量系统、无微波暗室条件下天线的时域远场测量系统、功能材料特性电磁参数的时域测量、频域RCS测量对比技术、微波磁导率和介电常数的波导和同轴测试测量技术、微波反射率测量系统等微波联合测量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