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联合国气候大会热议!绿色金融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迪拜成功举办。会议高度聚焦当前党中央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对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作用,为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建设者。新时期,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一起关注。

绿色金融是一个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相结合的术语,任何针对气候缓解、气候适应、自然恢复力以及其他环境目标的融资和投资活动,可以统称为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需要全球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绿色金融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是人类社会对发展与环境关系深度反思和进步的产物。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3年,美国经济学教授潘纳约托(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认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尽管这一结论存在争议,但在绿色发展中,“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工业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工业化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挑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给人类未来生存带来的风险,环境退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将构成“人类困境”,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受到资源可耗竭性制约,人类应人为地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那么,人类如何在不人为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获取自然环境的改善?答案就是利用绿色转型发展获取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全球集体行动。近年来,极端天气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威胁,时常引起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忧虑。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组建,旨在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2023年3月,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中,关于“人类活动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报告措辞从之前的“可能”“很可能”“极有可能”“明确的”,升级为“毋庸置疑”。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排放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使得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全球气温升高成为极端天气加剧的重要因素。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会给农业、能源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会影响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破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会带来社会问题,如海洋气候变化会威胁到沿海城市及其居民的安全等。由此,就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制定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保护全球的自然资源,促进全球气候韧性发展。

从实践来看,绿色金融已基本成为全球共识。从2016年中国作为G20主席国首倡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到2018年阿根廷作为G20主席国决定延续绿色金融议题,但为了纳入增加就业和减贫等更多可持续发展因素,决定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扩展为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再到2021年意大利作为G20主席国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升级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SFWG),G20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22年,印度尼西亚G20领导人峰会批准了《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和《G20转型金融框架》。2023年,印度作为G20主席国,提出了可持续金融领域的三大核心议程:进一步发展气候融资、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提供融资和能力建设。G20成员和部分非G20成员都出台了绿色金融发展动议,其中包括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协调各国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将加速全球产业结构变迁。按照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的定义,绿色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环境保护要求出发,借助于科技手段,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节能减排)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由此逐步发展和完善;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绿色税收、绿色财政等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绿色发展不断获得新的突破,推动绿色产业更新升级;开放条件下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方面的“绿色浪潮”会极大地影响各国的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向绿色方向发展。

绿色金融是一项需要全球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市场以及人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对绿色金融创造价值的认同。公共和私人的绿色投资以及政府制定实施的绿色政策,决定了绿色金融是一项涵盖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

政府来说,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重塑本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抓手。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数据显示,2014—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从370亿美元增加到5090亿美元。各国绿色金融政策强调以信贷、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为基础,将环境因素内化成企业的融资成本,倒逼企业技术革新,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政府在绿色金融领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通过绿色金融工具(结构性信贷等)降低碳减排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减排的综合收益,从而激励并约束企业在碳减排中的行为;通过惩罚机制提高污染大、耗能高企业的融资门槛,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进而逐步淘汰不达标的企业。

企业来说,绿色金融已经融入企业的价值创造之中,并得到了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的认可。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牵头发起责任投资原则(UNPRI),提出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首次提出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理念和评价体系,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要素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并支持各签署机构将这些要素融入投资决策和战略中,以降低风险、提高投资价值并创造长期收益,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今,全球投资者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升,ESG投资逐渐成为投资界的主流趋势。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签署机构倾向于绿色资产,大型金融机构越来越倾向于绿色股票。可见,市场对企业绿色发展创造价值的认同在快速提高。

市场来说,全球已有包括上海交易所在内的数十家交易所提供包含绿色债券板块的证券交易。证券交易所在提供市场准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门的绿色债券清单对于展示绿色债券非常关键,也突出了证券交易所具有的绿色市场性质。从交易品种来看,全球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绿色交易品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大量的绿色金融产品构成了绿色金融的生态系统,使得绿色金融成为一个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系统,而多种绿色金融工具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居民来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居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自觉行动。居民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形成了对政府、企业、市场提倡绿色发展的肯定和认同,能够持续提高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金融大有可为。在居民消费、出行和居住等方面,绿色金融可以为相关绿色企业提供融资,鼓励发展适合居民绿色生活的产品,进而引导居民形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国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建设者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绿色金融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注入新动能。“双碳”目标的提出明确表明了我国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典范。而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作为坚实后盾。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了绿色金融的定义、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规划和风险监控措施等。2018年11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鼓励基金管理人关注环境可持续性,以推动基金行业发展绿色投资。2018年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增加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有关规定,确立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为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绿色评估信息。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其作为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依据,统一各地方、各部门对绿色产业的认识,确保精准支持、聚焦重点。2020年9月,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了环境风险分析领域的两份重量级文件,包括《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和《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加大推广环境风险(包括气候风险)分析在金融业的应用,提高绿色金融的运用性和实践性。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清洁能源等三个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引导经济主体转变行为,进一步推动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

新冠疫情期间,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央行坚持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对于短期波动,央行强调通过结构性信贷锚定中长期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和升级的目标。其中,绿色信贷是央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从用途来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45万亿元、7.27万亿元和4.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36.2%和42.3%;从行业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2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可以说,中国银行体系的绿色贷款保持了高速增长。

除了绿色信贷以外,我国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国内的ESG基金规模超过了5900亿元,发行基金的数量接近500只,全市场已有近六成的基金管理人发布了ESG基金产品。另外,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票据等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硅等绿色新能源、碳中和品种陆续推出,期货行业在绿色产业领域的探索步伐逐渐加快。上市绿色期货品种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更好发挥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目标服务的功能。同时,我国积极通过数字科技的力量打造绿色数字金融,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发展的效率。

总体上,我国通过积极拓展绿色范畴,努力发展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实现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色金融可以为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绿色金融走向绿色金融系统:一些重要的国际机构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重要国际性金融机构通过分享绿色金融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并通过提供数据、分析工作、工具设计和技术援助等,支持不同经济体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持续“绿色”其金融系统,以加快建立全球可持续金融体系。各国之间绿色知识共享与合作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实现金融部门的国际协调,有助于制定出适合各国国情的绿色金融路线图,使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措施与国家环境和气候目标相一致。同时,各国健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标准、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监管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以及加强国际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举措,能够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净零排放和其他与气候相关的环境目标将需要大量投资,以实现所有经济部门的脱碳和创新,在绿色赋能产业附加值增长的过程中实现转型。绿色金融发展将倒逼行业企业注重绿色转型能力的建设以及转型的信息披露,提高绿色转型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市场化运作将赋予其发展的动力。实践表明,应让市场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公平分享绿色价值创造,形成绿色融资和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政府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设置激励机制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转型企业和项目加快发展,以促进绿色金融更好发展。总之,绿色金融在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价值。面向未来,应以更高质效的绿色金融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赋能。